肖树臣
吉林市的下岗职工在辽东、维北小区建起了一条条“托老”一条街,“托老”业火了起来。 1998年,针织厂下岗女青年胡玲和也是下岗职工的“小姑子”王莉莉一起申请了执照,在辽东小区办起了全市第一家“姑嫂托老所”。收费比较便宜,人也勤快,对能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全接收。十几个老人在这里吃得好、住得好,又有人屎一把尿一把地伺候着,老人有病了,姑嫂两人跑前跑后地上医院请大夫。一传十,十传百,“姑嫂托老所”越办越火。 逐渐地,吉林市的一些下岗职工也都纷纷来到辽东、维北小区,开办“托老所”。“托老所”越多、越集中,自然就产生了竞争。一些“托老所”为了能留住老人,还建立了老人意见与家属及时反馈制度、老人身体定期检查制度等。 有关人员分析说,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突出和国家逐渐退出包办社会福利事业领域,个体托老所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与此同时,更多的下岗职工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就业机会。 (《工人日报》2000.6.14)